第十五回(5) 镜中的怪物是谁?
  
  在行者悟空的眼里,那涧底的玉龙端的是一条拦路抢劫的不是东西的泼泥鳅。在玉龙王子的眼里,那神通广大的猴子是一个嘴巴臭、舌头长、欺人太甚的泼魔。可是在三藏的眼里,他们这俩人都不是什么好鸟,满嘴牛皮大话、行为古怪、举止另类。
  
  同样是遇到障碍和麻烦,你看那悟空二话不说就动手动脚的、用拳头和大棒来和人家谈判,不问因由,上来就打,忍字在悟空的脑袋里是一片空白。而那玉龙呢,则是闻言而怒,两句话讲不通也喜欢跟人家比试武力,比不过的时候就被迫讲究涵养了,我无奈的忍还不行嘛。最“理性”的算是三藏,面对任何问题和麻烦,他首先飞速运转的是大脑,脑袋里飞速运转的是执著、怕心、以及各种糟糕的预设,他老人家往往是在那里急得直冒汗直跺脚,可是就是没有什么行之有效的办法、也几乎是什么行动都没有。总之,三个人都不是魔,可是都积极主动的互相做了对方的魔,把对方给魔得七荤八素,痛苦不堪,当然这时候他们三个也还是有共识的,共识就是:老天对我真不公平啊。
  
  他们还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遇到的障碍和麻烦,都是别人给我制造的,别人都说充满了阴谋和诡计、亡我之心不死,自己总是很无辜很受伤。三藏认为悟空和龙子是自己的麻烦,悟空认为三藏和龙子是自己的麻烦,龙子认为悟空和三藏是自己的仇人。总之,遇到问题,没人认为是自己有问题,都认为自己是一朵完美无缺的花儿,只是在别人的嘴巴里,才能听到自己种种的不堪和粗俗。
  
  也是,这时候他们都遇到了修行人真正的死敌,但是这死敌不是外在的,是内在的。这死敌就是不知道遇到问题反思自己。三藏在神通广大的行者保护之下,居然马儿都被吃了,这时候他首先应该想到的这事应该不简单,但是他要么认为孙悟空撒谎:“徒弟呀,那厮能有多大口,却将那匹大马连鞍辔都吃了?想是惊张溜缰,走在那山凹之中。你再仔细看看。”他要么认为孙悟空不济:“你前日打虎时,曾说有降龙伏虎的手段,今日如何便不能降他?”悟空明明知道那只龙也是有些本事、应该沟通沟通,跟人家打招呼的第一句话居然是骂街和挑战:“泼泥鳅,还我马来!还我马来!”而那龙吃了马儿,悟空一骂街他才发现原来那马儿是有主人的,那骑在马上的人、跟在马屁股后头的人就是主人。但是既然知道了有人索马,那也跟人家沟通沟通、起码道个歉、出一个合适赔偿方案嘛。但是他不,他只是意识到了悟空说话贼难听:“是那个敢在这里海口伤吾?”拒赔了之后,他心里还气哼哼的,一个人躲在黑暗的角落里、默默的流泪:“这才是福无双降,祸不单行。我才脱了天条死难,不上一年,在此随缘度日,又撞着这般个泼魔,他来害我!”
  
  在思想行为上,修行人跟一般人最本质的区别就是遇到问题首先是思想上反思自己,行为上克制自己。但是你不知道,这个反思也是很有讲究的、非常细腻的、非常高贵的反思,不然那跟平日的自我反省就没本质区别了。日常的自我反省,是以个体或局部群体或更大群体利益为衡量标准的,也就是以世俗间的好东西或者什么东西为标准来衡量自己,总之是世俗间的东西,再好也是不出离世俗的。而修行人就截然不同了,不以世俗标准来衡量,他每前进一步,每提高一步,都以更高的标准来衡量,衡量什么?衡量自己的思想、行为。
  
  那太极拳的放松、听劲儿,本来就是这种修炼技术的入门,可是他们传着传着忘了这个根本的诉求,成了单纯的武术技艺。内家拳也好、外家拳也好,本来都是为了舒展开身体,通过人为的办法、技术性的办法舒展开身体,用这种舒坦的、极端舒服和畅通的身体,来感应自己的内心、感应外在的千百种。依我看,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这样一个思路发展的。
  
  可是修行人直接越过武术那种身体上的技术性手段,直接就是心里上的技术性手段。但是通过三藏、悟空、龙子这三人的摩擦来看,这种技术很精微很精微,非常难于把握,就连修行到了距离成果几乎只剩下一步之遥的孙悟空,都迷在里面出不来了。
  
  其实孙悟空悟不到这一点,还应该算是有点合理合法的,因为他之前是道家修行方式,道家修行方式就看根基是多高就修多高,个人解脱。那悟空如果本来只追求个人解脱,菩提祖师完全可以把孙悟空给负责修到圆满结束的。可是你要知道,孙悟空一出家门,带着的就不是他个人解脱的志向的,他带着为花果山全部猴子猴孙一起寻找解脱的宏大志向。这就是王的志向。
  
  可是当初菩提祖师不是释道儒三家精通,他带着孙悟空修行这段过程,他都有本领让漫天的神仙都看不见,几乎等于凭空抹去了这一段历史一样。这么大的法力,岂会摆不平孙悟空修炼的事儿?既然他老人家完全不缺乏这个本领,那是为什么他不管孙悟空后面的死活呢?那你可记得一件事情,现在能成就法王的是谁?是释迦牟尼佛。为啥祖师不度悟空,要把他推给释迦牟尼佛呢?因为,释迦摩尼佛是现在佛。这现在佛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一个时期度人成就法王成就佛的事情,须由现在佛来主持。
  
  孙悟空现在入了佛门,可是他带着在道家方式下修出来的神通、带着道家修行的悟的方式,这的确是需要一个适应和改变的过程的。你看他这一路,尽是安排他照顾别人、帮助别人,这可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就包括以前在花果山,他也一直是被照顾、被追捧的人。




    @人间道多逍遥 2011-12-10 11:54:00
    作者:陵鞅 回复日期:2011-12-10 9:46:00  顶楼主,大道非常人所查。
  无论信奉为何,做事不违心中善念即为正道,不知可对?
  再请教楼主警(0)察在社会或者佛道法则中扮演一个什么角色?
  你记住都是人,只是角色不同而已。我们都要去圆融,否则就是残缺不全的,好好悟悟啥叫;相由心生。
  慢慢取经路,修得执着无遗漏!!
  -----------------------------
  无论信奉为何,做事不违心中善念即为正道,不知可对?————当然。
      再请教楼主警(0)察在社会或者佛道法则中扮演一个什么角色?————警察只是一个我们现代俗世的职业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