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5) 佛祖的袈裟
  
  佛祖交付袈裟给观音菩萨的时候,小说并未多描述这袈裟。一来是好处要留到关键时候说,一来则是,在天神们的眼里,这袈裟再神奇、在他们的境界来看也是自然的、平常的、应该的。但是面对这凡世的帝王唐太宗,菩萨却详细讲述了这锦襕袈裟的天机。
  
  按道理说,这和尚穿的袈裟,应该是低调的风格、不惹人执著心起的颜色质地。修行嘛,以去执著为要,以起执著为害。你看那出家的男女,抛家舍业、连头发都不要了,就是追求一个舍字。可是你看那天上的神仙们,个个珠光宝气、衣衫光鲜、浑身的宝物件件都是价值连城。
  
  就说这佛祖的袈裟,观世音菩萨都介绍了什么。首先是功能,这袈裟全然不是一件普通的高档次衣服这么简单,他是有着非比寻常的功能的:“龙披一缕,免大鹏吞噬之灾;鹤挂一丝,得超凡入圣之妙。”这可说的是动物,还不是人呢,能沾一下就能避免天敌、出离三界。如果是有资质的人穿上了呢,“但坐处,有万神朝礼;凡举动,有七佛随身。”可是这么多好处,得首先是有资质拥有他的人才能享有的,没资质的人不是穿不上,而是穿了他跟穿上一件凡间普通衣服一个鸟样。
  
  然后菩萨又详细描述了这衣服的制造历史和构造,以及附带的名贵饰物等。且不说全都是天上的材质,菩萨说了半天,关键一个事情,那就是这袈裟有着非比寻常的“神气”。你看菩萨都用到什么词汇来反复描述这“神气”:飘光、宝艳、红雾、彩云、玄光、宝气、灼灼、仙气、祥光、虹霓,一共十个,共描述出来袈裟的:颜色、光泽、晕、气。这仙气不是光芒,是观者的感触、第六感,你能感触到他,并且能感触到他看不见的弥漫,直达天庭、“条条仙气盈空,照彻了天关”。这祥光,断然不是依靠亮度来吸引人的,不像我们说的那种激光那种霸气外露的强悍,但是显然比激光更有广度、更有深度的波及力,“朵朵祥光捧圣,影遍了世界。”这种光,没锐气、能照彻世界,这儿菩萨说的世界,不是人世间的世界的概念,乃是她境界所认为的世界,是我们的宇宙。
  
  还记得圣经中的《创世纪》,神首先说的是: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创世纪第二句是: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第二句的光,跟第一句的光不是同一个光。第一句的光组合创造出了第二句中的光和暗。第二句乃是中国人习惯的概念:阴阳,第一句乃是中国人习惯的概念:太虚、无极、道。
  
  圣经中《创世纪》一篇,内容应有遗漏,因为每句话之间,上面层面的话,下句忽然就断开了下落到下面的层面。但是不管怎么说,其中的真意跟中国古典圣籍中所描写的世界构造是一样的。这菩萨用尽了关于光、彩、气的词汇,是希望向太宗、向凡世间的民众传达那种神圣的、高层面的内涵。菩萨所说的这诸般“神气”,乃是各种神仙、各种神灵的法力体现到人类这个层面之后的显影,神仙没有人类层面的身体,他们最多只能以这种光影的方式,来让世间人类感受。如果他显现出来真身真形,那只能是非常非常非常特殊的关键时刻。
  
  菩萨说这种光能彻照整个宇宙,是很神奇、很不可思议是吧?我们的宇宙,就是人家说的那种光构成的,菩萨说这种光能彻照整个宇宙,那当然毫不稀奇了。玄奘穿上袈裟之后,“辉光艳艳满乾坤,结彩纷纷凝宇宙。”这句话的意境现在您应该完全能了解了,并非虚言、不是形容、这句诗是写实来的。
  
  玄奘受佛袈裟之前,小说写诗道:“万里长空淡落辉,归鸦数点下栖迟。满城灯火人烟静,正是禅僧入定时。” 开始首日水陆大会之后,玄奘获得佛祖袈裟,小说写诗道:“日落烟迷草树,帝都钟鼓初鸣。叮叮三响断人行,前后街前寂静。上刹辉煌灯火,孤村冷落无声。禅僧入定理残经,正好炼魔养性。”玄奘决定西天取经之后,小说写诗道:“影动星河近,月明无点尘。雁声鸣远汉,砧韵响西邻。归鸟栖枯树,禅僧讲梵音。蒲团一榻上,坐到夜将分。”
  
  这是玄奘修炼打坐中的三层境界,他每立下一个功德之后的修炼进境之变化。
  
  万里长空淡落辉,日落烟迷草树,都是内心清净下来的表现,修行人理应如此。影动星河近,却是去掉迷执之后、去掉迷障心智的业力之后,身体净化、清朗,豁然见天开的境界。归鸦数点下栖迟,叮叮三响断人行,归鸟栖枯树。玄奘内心污浊的执著就是乌鸦,从不知如何处理到可以正确的放下它们。归鸦数点下栖迟,就是知道应该放下,但不知如何放下的犹豫迷茫与恋恋不舍。归鸟栖枯树,乃是在佛力加持之下,成功的“炼魔养性”了。满城灯火人烟静,人的一面淡化虚弱下去;叮叮三响断人行,前后街前寂静,凡俗人的一面彻底安静下来;雁声鸣远汉,砧韵响西邻,佛子归途如雁行归路,人的一面睡去之后,在归途的天空、不息不止的前行。影动星河近,月明无点尘。上刹辉煌灯火,禅僧讲梵音。天国的壮阔辉煌与美妙,终于向真修者洞开!
  
  别看玄奘修行那么多年,只是在正式结了佛的衣之后,才真的上了修行的正道。“炼魔养性”乃是这本质飞跃的标志。在佛的加持下,观音的引导下,他这才正式成为佛祖的徒弟。
  
  玄奘是佛祖的弟子吗?衣钵衣钵,他受的是佛祖的衣、托的是太宗的钵。
  
  《西游记》以如此诗意的笔法描写修行的进阶与境界,太优美了,千古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