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2)隐藏的背景让人惊讶 且说泾河边上的渔樵问对,没曾想河里有一个巡水夜叉一直在狗仔队一样,躲在水里跟听呢。 就跟地上神按照不同的地气版图划分分管区域一样。却原来这河水也是按照河道不同,跟人间一样分省设府。中国过去每个朝代的官府设置,跟三界内其它时空层面的生灵、天人的官府设置是同步变化的,并非完全一样,但结构大体一样。天上的星象一变,三界内天地人的各个层面的运作机理就要调整变化了。新的规则运作之下,新的生命升降开始,人们思想中吃喝玩乐的想法都一起跟着调整。以前喜欢星象,“研究”每个朝代的天文志、天官书、礼乐律、药方等等,就意外发现了这个规律。并且,每个朝代留下的文学作品,内在的气息也都有独特的各自朝代的味道。嗅觉灵敏的同学,我相信你仔细品品的话,一定能很容易的感触到。 每个地方的地气、山气都有所不同,到得每一个地方,情绪也跟着会感触到各种各样的东西。这些地方人的脑袋中,想法观念跟那地方的地气、山气、水气有关联。越是偏远偏僻的地方如云贵一些地方,这种感触应该是更加明显的。 这泾河之水不知怎么的奇怪气息,养育了一群脑袋发木的水族。这夜叉,估计是跟随两个沿着河边离城回家的渔樵老长时间了。前面一大堆闲云野鹤的话儿,他肯定都听到耳朵里了,说不定正是听得津津有味儿,才一直粘乎乎的躲在河里跟着人家屁股后头。 但是您看到事情发展的突兀没有。这老哥儿俩,刚刚抒发完淡泊宁静知足长悠然的高尚情怀,突然就峰回路转的互相言语掐架起来了!他二人既各道词章,又相联诗句,行到那分路去处,躬身作别。张稍道:“李兄呵,途中保重!上山仔细看虎。假若有些凶险,正是‘明日街头少故人’!”李定闻言,大怒道:“你这厮惫懒!好朋友也替得生死,你怎么咒我?我若遇虎遭害,你必遇浪翻江!”……既然本回开章就点出此二人乃是不登科的贤人,名利之外的上士,怎么这俩人忽然就开始用实际行动驳斥作者对他们的赞誉了?自谦也没有这么种方式来自谦的吧…… 然后俩人急躁噪的话头就引出了卜课卖卦的袁守诚,然后就吓跑了夜叉,惊动了泾河的龙王,事情终于越闹越大,结果导致这龙王送了小命。 当然我不认为这俩人是故意说给夜叉听的,他俩还没有这能力。如果有这能力,估计也不需要买卦捕鱼了。我觉得他俩突然转换话题争执,一定是被上神操控的结果,天界上神已经意定要这泾河龙王伏法。你看那龙王前前后后的思想行径,早已是一个性格乖张、喜欢打打杀杀的家伙了。 一听到有人卜课让张稍捕鱼百下百着,这夜叉就像被火烧了尾巴的猫一样,喵的一声就窜开了。胆颤心惊的夜叉跑回水晶宫找龙王汇报这天大的祸事,认为这老先生卜课教人打渔百下百着,依此下来,他们水族有亡国亡种的灭顶之灾。这夜叉你报告你的就完了,末了他还进了一句谗言来明里是诉说委屈、暗里是激怒龙王,他说“若依此等算准,却不将水族尽情打了?何以壮观水府,何以跃浪翻波,辅助大王威力?” 这龙王的乖张、跋扈、没头脑,看来是它水族上上下下都摸透的了,夜叉这一说他果然中招,立码儿就盛怒之下拔剑就要去杀人。这不高兴夜叉与这没头脑龙王,吓慌了手下的群臣。他们知道,要是这龙王没头没脑的怒冲冲而去,估计还没到得长安城,就被天神就地诛杀了。但是这群家伙谁也不敢直说大王您真是大木瓜一个。他们说话很婉转,一边削弱夜叉话儿的真实性,一边用上天压压他的怒火,一边称赞他变化莫测的神通,要他先低调点,低调一些去核实核实再杀人不迟。 龙王听了,估计想想是这个理儿,就小孩子赌气一样气哼哼扔了宝剑,变了一个白衣秀士去长安了。你看这龙王,脑筋基本不是用来思考的,智商基本都在别人那里。别人一句话,能让他生气,别人一句话,能让他不生气。这哪是什么王的水平,简直是傀儡一个。并且,从夜叉的撺掇中、群臣的劝说中,不难觉察到,这龙王经常被下属利用来砍砍杀杀,应该丧命在他手中的生命不在少数了。从这一番情节中,足以感觉到这泾河龙王不是个善类。 这龙王明明是粗人一个,众臣却要他变作一副文人的模样,估计是他们不敢明谏此君,只好希望他自己能变一个读书人模样,体会体会斯文和礼貌,最好能醒悟过来。那是呀,你变作儒生文人,就得有文人的仪态举止,以及那种心境。 小说中还为他这副变化特意赋诗一首:丰姿英伟,耸壑昂霄。步履端祥,循规蹈矩。语言遵孔孟,礼貌体周文。身穿玉色罗襕服,头戴逍遥一字巾。如果龙王真的是一个合格的神,应该走着走着,就能醒悟过来。一个神么,就是应该有这样的智慧、有这样的自省能力。 这泾河龙王要送命,是名至实归的该死,你就从他将来死后不去天堂不投胎,却是下了地狱见阎王,你就知道,他的确作恶多端。只是他死就死吧,却用了他的心胸狭隘爱计较的特点,死之后还让他立了一功,借他的骚扰引出了太宗的地府之游,引出了太宗超度天下孤魂野鬼恶道亡灵的慈悲心怀,引出了玄奘的京师相会。
@净室茶香 2011-10-20 11:07:00 这一章回,每每读来,总有不解之处。特别是渔樵问对,到得最后原本恬然淡定的两人,翻脸变为对骂的蠢夫?近期,在拜读天涯的几个帖子之后,偶有明悟。 大体捋了捋文章脉络:渔樵问对其实是上段:写避世的种种利好;中段转笔写福祸莫测,后段:猛的提出一个生死无常的概念;此段文字,其实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避世也好,祸福也好,这些事情或许都可以掌控,可只要还是“人”,总也脱不了“死”。这段既是锲子又寓意:只有通过..... ----------------------------- 谢谢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