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回(2) 宽容的人一定懂得谈判

  走过五庄观之前的唐三藏师徒,都是不善于谈判的,他们四个,遇到问题,没有一个人是有谈判倾向的。

  清风明月两个小道士奉献奇形怪状的人参果给唐三藏吃,唐三藏一口拒绝、并对两个小家伙做了言辞斥责、与道德教育。这时候,当遇到严重跟自己过去经验和观念冲突的事情,他只是任由自己过去形成的善良是非的观念来左右自己,这种心理状态、基本上相当于一种受到伤害的应激反应。

  但是他忘记了一个事情,作为一个修行人,他在坚持自己观念的时候,忽略了他这种激烈的、看上去好象是坚定的反应,不但有可能给别人造成心理伤害、错怪别人,还有漏,那就是顾首不顾尾的漏,用一句特别不好听的俗话来形容,就是磕一个头放仨屁、行善没有作恶多。

  一个人心态好的时候,当遇到类似唐三藏这种境况的时候,决然不会像他这样激烈和粗暴。一般来说,会在小道士声称真的是果子之后,不是马上堵上人家嘴巴,向小道士进一步探寻真实性的例证,寻求确凿的依据。这才是一种更加有涵养的宽容的心态嘛。

  那悟空呢,也一样不擅长谈判,他遇到大仙阻难,也是不懂得心平气和的坐下来、也是不不跟人家好生理论一下,寻找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孙悟空表现的是很要强、一味耍神通,就算行为上输了,也要几次三番的在嘴巴上赢回来、讨便宜。八戒呢,撺掇孙悟空的时候、说话很有诱惑的水平,遇到麻烦了,就把猴哥给推出来。

  他们这些做法,都不是正道的,当然实质的问题就解决不了,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触及问题的根本嘛。而且作为一个团队来说,遇到麻烦了,这三藏八戒和沙僧,先是由于侥幸心理作祟,一味的听孙悟空的。到了孙悟空黔驴技穷、大家伙都山穷水尽的时候,他们也不是静下心来,合力合谋的研究研究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解决方案是什么,而是内杠开始了,三个人居然不约而同的拆起孙悟空的台来。

  从小说这一回的开场白,就能看到,他们几个人,都有一个毛病,有那种假象的刚强。作为一个修行人,这种刚强,从世俗的角度上去看,看上去很爽、很有范儿、大义凛然的。但是从修行的角度上看,那就傻透了。

  因为这个人的思维是僵死的,他这种坚持和刚强,不是来自理性、也不是来自心性,是脑筋里面生锈的结果。

  别说修行人了,就算作为世上的一般人,遇到的任何矛盾、僵局、死结,背后,其实,只要你能跳出自己、跳出所有相关人的局限,然后再把所有人的诉求都囊括起来、并且深入的探究诉求后面真实的诉求、根本原因,你会发现,会有一个能满足所有人诉求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人世间遇到的矛盾、僵局、死结,说白了,都是人心的死结、是人思想中的,不是这个世界的死结、更不是老天爷的死结。

  并且,天无绝人之路,只有人自绝于天。仅此而已。

  当然,绝大部份人都认为找不到这个能把一碗水端平的方案,最大的原因不是智商、阅历、权势不够,是跳不出自己、跳不出人世间这个层面的理,用一句大俗话说,就是豁不出去。

  可是,那可不是说,你豁出去了,就一定有方案乖乖的呈现在你面前。不是的,如果你豁出去的是理智、甚至在豁出去的时候还怀着一丝侥幸心理、认为自己既然豁出去了就一定得有结果,那就错了,连理智都抛弃了、那不是傻子嘛。

  相比较其他三个人而言,孙悟空是最能豁出去的,虽然逞强好胜,可是他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希望,就连在最难堪的时候,在唐三藏猪八戒沙和尚在背后对他戳脊梁骨的时候,他还一如既往的活蹦乱跳的去找解决办法。你看他这时候说的话,让我都好感动。他左边听着唐三藏的最后通牒“若三日之外不来,我就念那话儿经了。”右边还在跟那镇元大仙交涉关于唐三藏的安危:“你却要好生伏侍我师父,逐日家三茶六饭,不可欠缺。若少了些儿,老孙回来和你算帐,先捣塌你的锅底。衣服禳了,与他浆洗浆洗。脸儿黄了些儿,我不要;若瘦了些儿,不出门。”

  言语中自是对大仙充满了威胁的意味,那大仙却被威胁的好生感动,两眼红红、哽咽着说:“你去,你去,定不教他忍饿。”

  您,遇到问题,一般都跟对方“谈判”吗?会跟自己“谈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