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8) 道理是一层比一层更高尚的
  
  这起初的阶段里,三藏和悟空在一起,总是被悟空给对比的很弱智。可是这是因为跟孙悟空对比造成的相对的弱智。可以说,如果把三藏放在我们的常人社会中,你肯定不会认为他智商有问题,相反,他会在人们中显得很正常,并且心思细密,善于推理。
  
  你看那龙子抢上来的时候,悟空慌忙中丢掉行李,把三藏给抢了暴走而去。悟空反应之快,速度之迅疾,让这三藏的神经末梢的感觉还没有来得及传达到大脑的时候,悟空已经把他放在高高的山顶上了。这三藏估计也就是眼睛一闭,天黑了,这眼睛再一睁,龙也没了、马也没了,潭子、山路,什么都没了,就只看见天空上那红红的大太阳、蓝蓝的天、徐徐的风、……,三藏眨巴眨巴眼睛,半天反应不过来怎么眨下眼皮就到了这山丘上了。我打赌,三藏生平从来没有以如此迅疾的速度移动过。我还敢打赌,如果这事儿发生在现在的你身上,你一样会坚决的告诉自己在做梦。这辈子从没见过的怪事儿发生的时候,没有人会马上认为是真的。就像有人忽然告诉你,你相信了几十年的那个啥的一直在骗你、没有一件事情没骗过你,你几乎百分之百的会毫不犹豫的跳起来维护你自己现有的观念:你这是恶毒攻击某某啥。
  
  突然发生这么样的灵异事件,看那悟空一点没有流露出惊讶的表情,三藏心中很不爽,这时候他需要别人给他“刚才发生的是小概率事件,很荒谬很奇怪很不应该”的态度来赞同他的心理感受。可是悟空情绪稳定的样子,让他情绪开始不稳定了。于是就跟悟空开始抬起杠来。不得不说,在常人中,三藏这种自然而然的心理反应,是非常符合一般人的心理规律的。
  
  按照我的理论,人的心理就是一个杠杆儿。怎么说呢,就是判断一个人的内心,从他外在最露骨、最醒目的表现来判断。如果一个人表现的非常突出的自尊,那他心里一定隐藏着极其的自卑。如果一个人非常在意面子,那么他一定经常背地里干不要脸的事情、或者经常想不要脸的事儿。如果一个人整天说强烈反对、强烈抗议、愤慨、激烈谴责这种刚性话语,那不用说,他内心一定已经脆弱得别人眼睛盯他一下都会刺得他浑身哆嗦。极端的外在+极端的内在=0。这就是孔夫子发明的中庸学说的真谛嘛。如果一个人心里不平衡了,就会通过几个固定途径来试图恢复自我平衡,一个是通过手脚努力、一个是通过嘴巴的努力劝说别人、一个是通过嘴巴的努力来劝说自己。
  
  这发生了如此奇怪的事情,那三藏就要拼命运用已有的常识、已经掌握的规律、来推测了。他首先推测的就是孙悟空的话。悟空打个唿哨,跳在空中,火眼金睛,用手搭凉篷,四下里观看,更不见马的踪迹。按落云头,报道:“师父,我们的马断乎是那龙吃了,四下里再看不见。”三藏一听,就听出悟空说话的常识问题了:“徒弟呀,那厮能有多大口,却将那匹大马连鞍辔都吃了?”。是呀,多大嘴巴吃多大东西,这东西即使没有尺子量,用眼睛一打量不就知道了嘛。方才那龙刚窜上来的时候,三藏明明记得那厮脑袋也不过斗来大小。以三藏的瞬时记忆能力和聪明才智,他马上就能推算出来:那龙就算想一口吞掉自己都有点困难,顶多是一口一口的吃。想吃我那高高大大的马儿,哼,你就费老劲去吧,首先你不得把鞍辔解掉?首先你不得细嚼慢咽?这才刚多大会儿功夫呀,那龙断然是来不及吃马的。
  
  通过常识的判断已经明确了,于是三藏要表现一下自己作为师父的水平,就开始运用逻辑推理来指导悟空了:“想是惊张溜缰,走在那山凹之中。”嗯,是的,如果那孽龙来不及吃马,那马儿又真的没了踪影,应该不会凭空消失,那么一定是马儿跟我们一样惊慌,然后就一头扎到山坳中躲避去了。啊!三藏的逻辑和思路,有任何问题吗?不够理性和清晰吗?正因为三藏的思路,放在常人社会中是决无问题的,那么三藏就很愉快的开始指导孙悟空的工作安排了:“你再仔细看看。”
  
  孙悟空没有攻击三藏正确的逻辑推理,也没有指出其实是三藏的常识在这里已经不成为常识。悟空给三藏提供了另一个三藏绝对无法想到的也根本无法驳斥的论据,那就是他自己的眼睛之厉害:“你也不知我的本事。我这双眼,白日里常看一千里路的吉凶。像那千里之内,蜻蜓儿展翅,我也看见,何期那匹大马,我就不见!”
  
  既然三藏的逻辑很优秀,他又这么聪明,自然一听就知道悟空的反对论据彻底击溃了他的常识的不完整和不普适。这说明什么?说明三藏在世俗中形成的常识,是无法在更高境界中成立的,这就是三藏的很多话儿看起来荒谬可笑的最根本原因。并非他的智力问题、也不是他的品德有瑕疵,他的反应、他的思考,都是基于过去的常人中的既有的基点的,这正是一个常人走向修行走向更高境界中所要一点一点的改正的。
  
  但是谁也一口吃不成个胖子的,三藏被悟空击中思想的要害,顿时觉得这世界观都坍塌了一样的,慌张、绝望、山穷水尽的悲观笼罩了他的内心。他马上又陷入了常人的推理思考模式:“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可怜啊!这万水千山,怎生走得!”是呀,既然马儿被吃掉了,那我这双脚丫子哪里能走的到西天那么遥远的地方嘛。并且这荒山野岭的,恐怕死在这里都没人知道。
  
  三藏不知道,那龙也是上界神灵,吃个再大的马儿也不成问题,物质到得他嘴巴里,自然就变小了。上界的物质大小是神灵们可以随意控制的。三藏也不知道,人走到绝境,都是自己的思想到了绝境,天地间没有绝境。尤其是修行人,所有的山穷水尽的绝路,都是随着修行的心随时会变的。在悟空的层面上看三藏,就跟三藏的境界中去看跟观音菩萨讨价还价佛祖袈裟的愚僧一般无二。
  
  可是悟空到了菩萨面前,一样被菩萨给衬托的非常傻冒。菩萨着揭谛唤他来。那揭谛按落云头,不经由三藏,直至涧边,对行者道:“菩萨来也。”行者闻得,急纵云跳到空中,对他大叫道:“你这个七佛之师,慈悲的教主!你怎么生方法儿害我!……你弄得我好哩!你既放我出来,让我逍遥自在耍子便了;你前日在海上迎着我,伤了我几句,教我来尽心竭力,伏侍唐僧便罢了;你怎么送他一顶花帽,哄我戴在头上受苦?把这个箍子长在老孙头上,又教他念一卷甚么‘紧箍儿咒’,着那老和尚念了又念,教我这头上疼了又疼,这不是你害我也?”
  
  悟空的话儿,无论在悟空的层面,还是在悟空以下的每一个层面上来说,都是非常正确的。为人好,肯定就是让人愉悦、幸福。为人恶,那就是叫他吃苦受罪挨折磨。害人就是剥夺人的幸福、抢夺别人的资产、让别人痛苦。那按照下界的认知,菩萨真的是在害悟空呢,而且呢铁证如山。可是你听听菩萨在更高境界中的解释,你就知道了,菩萨绝对是为了保住孙悟空的性命,而且用的是他们能用的唯一能保住孙悟空、并且能保证悟空修成正果的最好办法了。
  
  如果是下界人害人,会让受害者脱离正常的人生轨道、福分被剥夺、轮回业报全部受到阻碍和干扰。可是菩萨的方法,却是让孙悟空排毒一样,一点一点的把孙悟空体内的那些控制他的毒素给排出来。排毒的过程,跟常人中受害的感受是一样的那种痛苦,可是结果却是完全相反,一个是死,一个是生。




@挪威龙王 2011-12-16 12:43:00
  第十五回(8) 道理是一层比一层更高尚的
  下界人害人,会让受害者脱离正常的人生轨道、福分被剥夺、轮回业报全部受到阻碍和干扰.
  -----------------------------
  @ellengao 2011-12-16 14:17:00
  请问:我一直理解,世人受难(包括被人害)是消业。我的理解和龙王不同,能告诉我到底怎么回事吗?
  -----------------------------
  【如果我有机会探讨完这部西游记,答案自然就有了。咱们这个世界之复杂精妙,用三界内任何众生(当然包括我),都无法全部知晓的。您说的,只是某个小范围内的认识,我说的也是某个小范围的道理。千万不可随便用定论来推导更广大的事情,除非你已经知晓,你运用的道理定论或者规律是能涵盖那个范围的。】 
  跟随老师一段日子了,看《西游记》时疑惑不断,有些想法提出来似乎很蒙昧,但烂在肚子里也难受。上次提到的唐三藏凭借着佛的法力消去了伯钦亡父的罪业、得以出离地狱沉沦。1说明伯钦老父生前罪业很深才会堕落地狱2伯钦老父的罪业不是自己消的而是伯钦的善缘3伯钦老父投胎他人子女,若是其投胎的父亲后来也下了地狱的话,想出离地狱沉沦,除非也得凭借着佛的法力。这三者业因和果报逻辑有点乱。可能我表达的也很混乱,意思就是自己的果是自己种下的因,难道儿子善缘很大的话就能抵消自己的罪业吗,显然你的儿子不是你自己,你的前身可能是伯钦老父。
  @小苏学士 2011-12-3 21:51:00
  拜读已很久,有些不明之处须向老师求解:
  "第二天,三藏给人家写荐亡疏、念经超度,忙了一天,凭借着佛的法力,消去了伯钦亡父的罪业、得以出离地狱沉沦、投生东土大唐、做唐王的子民去了。人家自然感激不尽,然后为了表达谢意,伯钦要给三藏白银一两"
  这段,此前唐三藏在长安作法会时,观音菩萨不是说:“你的经度不得亡者超升吗,”怎么此会还没过两界山呢却能超度伯钦老父亲的亡灵了呢
  望能解我惑,使心明。
  -----------------------------
  @小苏学士 2011-12-16 19:58:00
  回复:写的很清楚的,“凭借着佛的法力”。
  -----------------------------
  【除非你到得那一境界,否则无法正确推理那一境界之事。所以您怎么推导,都是你目前能理解和接受的对和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