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之一:原始宗教

 

  西南各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的原始宗教信仰,柯尔克孜等突厥语民族先民曾长期信仰萨满教,汉族也有对盘古女娲等的原始信仰,各民族文学不仅发源于各民族的原始宗教、各民族所信仰的神,而且从原始宗教诞生之日起,一直到今天,原始宗教在数不清的民间文学或作家文学作品中,打下了金光闪闪的印记,这种印记我们称之为远古神话。

  仅就汉族而言,也能见其一斑。汉族神话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一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在先秦散文中,《 庄子》一书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缥缈奇变”(《艺概文概》)著称,《庄子》说理的精妙和文风的恣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神话。至于曹植采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洛神赋》,更是利用神话素材進行的一次成功的创作。用神话入诗的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比比皆是,如《诗经•大雅•生民》描述了后稷的种种神迹,楚辞《离骚》中各种神灵纷至沓来。此后的诗人,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以神话入诗,如李商隐、李贺。小说、戏曲采用神话作素材的也很多,它主要是借助于神话的奇特的想象,利用神话形象或神话情节進行再创作。如唐代李朝威的小说《柳毅》,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爱情神话。明清神魔小说对神话的采用和重塑,达到了此类文学的最高点,从孙悟空身上,我们不难看到“石中生人”的夏启、“铜头铁额”的蚩尤、“与帝争位”的刑天以及淮涡水怪无支祁的影响。此外,如《聊斋志异》、《镜花缘》、 《封神演义》、《红楼梦》中也有不少发人深省的神话情节。更为重要的是,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神话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读者领入先民曾经有过的那种深厚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超越平凡的世俗。当屈原在现实世界中屡遭打击而悲苦无依的时候,他就毅然地转向古老的神话:龙凤结驷,巡游天界,四方求女。 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则不仅是将神话看作素材,而是当成全部的精神寄托,和对神话感情、神话世界的皈依。神话“在我们身上唤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保证了人类能够随时摆脱危难,度过漫漫的长夜。”可以说,屈原、蒲松龄等作品都体现了远古神话的精髓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