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1) 孙悟空的出场太隆重了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伯钦送三藏一程,来到一座大山,唤作两界山。伯钦说需要就此打住他送行的脚步了,你看这三藏闻言,急得连滚带爬的下了马,央求人家无论如何再送他往前走走。伯钦说不是他不想送,乃是因为这是他的上界,是他断然不能越过的界限。人家都这样说了,这三藏还硬是扯着人家的衣襟儿,鼻涕一把泪一把的,一方面是舍不得,一方面是害怕。害怕自己走不下去,舍不得失去这么大一个靠山。
  
  假如,伯钦不存在这界限的限制;假如,伯钦看三藏这么窝囊样儿,处于同情和看不起的情绪说:老弟,看你这弱不禁风的模样,大哥我替你去取经得了。估计三藏会高兴的如释重负,当即就把袈裟、关牒、行囊等等全部免费赠送了。你看这三藏法师,一开始真正的踏上修行的路途,这关过得总是拖泥带水的。明明都过去了,他还要返回来品味品味。正在这犹豫不定的时候,孙悟空人未露面声先到,隆重登场了。
  
  三藏的修行到了这一步,所有的纷扰俗念应该就此了断,他要过两界山就得了断,不了断过不了。虽然他后面还有种种不良心念出现,并且后面还是不时的祸害自己一下、祸害徒弟一下,但是这不良思想的根,就在这两界山断了,后面出现的那些坏思想,已经没了根。当然三藏自己并不知道,他以为自己还是以前的那个随波逐流的江流儿。
  
  在孙悟空还没有出场之前,这一回小说开篇是一首非常深奥的诗,描述的是对很多人来说都困惑难解的那个“心”。
  
  诗曰: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
  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涵万象。
  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来不向不回向。
  无异无同无有无,难舍难取难听望。
  内外灵光到处同,一佛国在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法同。
  知之须会无心诀,不染不滞为净业。
  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释迦叶。
  
  这又是西游记几十万字所描述故事的要义、主旨。我对此诗的认识如下。
  
  修行人如果立志修佛,要明白心即是佛的要义,但是怎么算是心即是佛呢?这个心,乃是要从自己的心上去寻求。如何寻求?乃是要向内关注考察自己的每一个路过大脑的想法、静谧的、密切的、细细的感受那些路过自己身体的每一个愉悦的、或者不悦的、痛苦的感受。这种不是外求而是内求的方式,即是破除迷障、通往开悟的必由之路,也就是通往佛的路途。因为是必由之路,所以是要物,是关键。
  
  如果修行人想知道、看到法身佛的真像,那必须他修行到超越五行界、无有人心、远离三界之上的境界。法身佛,用三界内神人鬼的观念来看,都是没有形状、没有形体的,他们只能感受到一种明明是圆融有形的、但是又遍布一切境界的光芒。
  
  没有世间人以为的身体,那才是他的真体,没有世间人以为的相貌,那才是他的本相。为什么这话说的跟绕口令一样的?因为到得那个境界,才发现三界内的物质、思想,都是被束缚的物质和思想,三界内的这些东西的构成和形状,就好比是被捆绑着的一样。跟那个境界的物质和形状比起来,三界内的物质和形状简直是简陋而又粗糙,甚至是无法被上界的生灵认为那也是物质,那也是形状。
  
  三界内、人世间跟上界是反的。上面其实并非没有物质、也不是空荡荡一无所有,但是也不是有三界内任何概念的物质。所以这叫非色非空非不空。三个看似矛盾的概念其实等价的,这会让凡人的思想被逼入死角,可是修行之人,知道圣人说的绝对不是矛盾,这其中必有真意,真意是什么?乃是用三界内的物质概念、矛盾来铺路、要你出离这三界内的概念,往上寻求。
  
  无相之相即实相。怎么说?因为上界广大无边,其一个神灵的相,并不是三界内一个生灵那种只有一个相。说实话,三界内也没有生灵是一个相,只是那层层叠叠的你的相不让你看见而已。但是三界外生灵的相,不但分层,而且可以分体,种种形像千变万化,却都是他一个。所以用语言来说,他也就“无相”,没法用人类语言和概念来表达的相。这即是天上生灵的真相。
  
  不来不向不回向。那种境界中,无法用人世间的远近、前后、来度量其时空。因为他可以同时就存在于很多地方、乃至是无所不在。不但无所不在,甚至是层层俱在。看着他在你面前,可能你在他之内。这句话,跟前面菩萨说过的一句话含义差不多。菩萨在向玄奘对比介绍大乘佛法时候说,大乘佛法“能作无来无去。”
  
  无异无同无有无,难舍难取难听望。到得此等境界,就不存在差异、相同这样的概念了,也没有了有和无的区别。怎么这么说呢?因为到得此等境界,就是佛的境界,佛的这个境界,他之下一切宇宙、时空、万事万物,无不是佛一念所化。佛要世界出现、要万物更生,他一念起,宇宙成形、万物欣欣向荣;他一念灭,一切归于虚空。他念起念灭之间,不知道有多少亿万亿万的岁月之漫长,对于他所创生的一切来说,就是永恒。这么玄奥的道理,跟人世间的概念完全不一样,就算修行之人感受到了佛的这种能力,他也难于具体知道、也无法具体感受,完全超越了他的一切。
  
  可是修行人哪,你内在的灵光、灵性、你真正的圣地灵山,你真正的你,也可以通过修行达到这一境界,越是往自己的心灵的深处探究,越是能沟通到那广大的境界。为什么?人的身体同时联系着三界,也同时联系着无边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