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2) 玄奘的玄机 菩萨无偿赠送太宗锦襕异宝袈裟、九环锡杖,太宗就赐给玄奘。玄奘穿上袈裟、持了锡杖之后,果然很有神采,当时就惹得满朝文武大臣喝起彩来,就包括太宗也喜上眉梢。要知道这是一帮什么人物呀?这可是鼎盛大唐的开创者,而且是一群最高级别官员,什么奇珍异宝没见识过呀,什么高人没见过呀。袁天罡、魏征,起码这两位是天宫都去过的。你玄奘再牛,也不会如此有魅力吧?或许有人说,那是佛祖的袈裟、锡杖,所以不同凡响。可是你再佛祖的东西,来到凡间就是凡物一样。如果一件袈裟、一条锡杖就这么震撼,那佛干脆把佛国的宝物往人世间一摆,人就自动都信了,十有八九就弃恶从善了。 然后太宗特意安排这穿了袈裟持了锡杖的玄奘,像状元夸官一样,带着两队仪仗队,上到大街上行走,满长安转悠,转悠完了再回去寺里转悠。 你看那长安城的民众反响:行商坐贾、公子王孙、墨客文人、大男小女,无不争看夸奖,俱道:“好个法师!真是个活罗汉下降,活菩萨临凡。”怎么个意思?就是说这帮男女,无论是否相信佛教的理论,看到玄奘,几乎就亲眼看到罗汉、看到菩萨了一样。玄奘还是那个玄奘,并没有达到罗汉、菩萨的档次,差远去了。你看那化生寺中玄奘的同修们的反响:见他披此袈裟,执此锡杖,都道是地藏王来了,各各归依,侍于左右。 可能不少人看不出来这小说中这些文字描述里面,有机要和玄机。 佛祖这件袈裟,做工、面料、图案,都是人间达不到的极致的精美的,关于这精美的极致,小说有非常详细的描写,两次描述,四百多字。这种极致到无以企及的精美,打开了人们欣赏的心结。当然只有精美是不行的,那只是衣服漂亮罢了,还能怎样? 机要在于,人们因为美而升起欣赏之情,这欣赏之情,等于是人们身心中跟佛制袈裟产生了沟通的脉络。正是这一念近乎善的对美的折服和欣赏,构筑了跟佛国世界的渠道。这是第一步。所以你就知道,佛不是讲清心寡欲么?为啥为有这么极品美丽的袈裟呢?嘿,这清心寡欲是指人间低俗的欲念执著,断不是要你去掉真我之念。真正的美,乃是善的另一种呈现,真正的美,近乎善。 为什么这世俗的民众与僧侣,产生如此大的震撼?乃是等到这佛国脉络建筑好之后,非常多的佛、神等等,他们的真身光临现场了,虽然人们看不见,但是他们真的到了现场了,不断的加持着现场观众的,正因为如此,恍惚间大家似乎真的看到了罗汉、菩萨。前面菩萨给太宗介绍这衣服的好处的时候,话头里已经点明了,只是看到那里的时候,读者都会认为是形容、是大话,菩萨说的可是真事呀:“但坐处,有万神朝礼;凡举动,有七佛随身。” 七佛随身,七佛是怎么回事?过去世六佛、加上现世佛。这么多神仙驾到,何等隆重!简直是比天上任何一次大集会都重大。而且,不只是释迦牟尼佛要传度他自己的法、他的三藏真经给东土吗?怎么会惊动这么多佛,甚至是已经离职的过去佛都要回来亲自参与! 白天,众人,他们看不到万神与七佛,只看到罗汉和菩萨,乃是因为凡俗民众是只能看到、感觉到罗汉和菩萨,佛不管人间闲事,他们来这儿是做比释迦牟尼传法还重大的事儿的。 晚上,僧人,他们看到的不是菩萨罗汉,他们看到的是地藏王菩萨,要知道,王乃是法王,法王怎么能称菩萨呢?地藏王应属于是身兼二职,本身境界是法王,但是在阴间面对地狱,所作只是是菩萨级别才会做的事情。换句话说,僧众看到的也是佛级别的地藏王,他们看不到七佛那样更高级别的佛,是不给他们看,地藏王以最低级佛的面目显现,虽然这不等于说他是最低级的佛。 玄奘是根基相对来说最好的,就借用了他这个干净的肉身,这些神仙们来跟东土众生先结缘来了。这也是给取经传经做铺垫。小说中说,释迦牟尼佛在西方极乐世界,从天上的层面讲,还有一个天机,暂且不提。反正是,这些事儿涉及到太多的事儿,说起来没完没了。 借用玄奘一下,大乘神佛们就此先跟东土众生结缘,玄奘也因此立了一大功,资历到这个时候,才算充实起来,要不然,以他的好大喜功爱面子,差远去了。 为何如此贬损与他?你看他,当观音菩萨显出真像,虚空中威严宝相的笼罩之下,太宗刚一问谁肯去西天取大乘经的时候,话还没落音,这玄奘就激动的急不可耐的跳了出来:“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为了避免这任务落入他人之手,他甚至发下毒誓:“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 可是等到他回到洪福寺之后,徒弟们一说西天取经如何可怕如何不可能。他立码儿面子上承受不住,立码儿执著怕心拢上心头,居然瞪着一双大眼睛,撒起慌来:“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你说这时候的玄奘,这叫什么德行? 唉,就这水平,也叫圣僧,羞不羞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