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3)门神往事 泾河龙王被斩杀的那个晚上,太宗心情郁闷的睡着了。到了凌晨三点左右,他先是听到吓人的鬼泣,有见到那龙王拎着血淋淋的脑袋丧尸一样的来揪着他。然后这鬼龙的胡闹惊动了正在长安城中的观音菩萨。太宗清楚的看到,观音菩萨过来把杨柳枝摆了一下,然后那没头没脑的死龙就调转方向,鼻涕一把、泪一把的颠儿了。 这死龙去哪了呢?小说中写的很清楚,直勾勾奔大西北去了。然后小说中写的还很清楚,那龙直奔阴司地狱告状去了。我的推论是什么呢?我的推论是,阴司地狱所在地是酆都,就是后文写的十代冥王办公的鬼城。那么,这酆都鬼城在长安城的西北方向。 后来太宗第一次死了。“却说太宗渺涉茫茫,魂灵径出五凤楼前,只见那御林军马,请大驾出朝采猎。太宗欣然从之,缥缈而去。行多时,人马俱无。独自个散步荒郊草野之间。”这御林军出猎,应该望着长安西北方向而去,这太宗独自漫步,应该在长安西北方向,因为他在这儿遇见了酆都判官崔玨,并且在崔玨带领下进入了酆都。 可是实际当中,传说中的酆都在现在重庆那地方,几乎就在长安城的正南方向。阴曹地府可不象人间那样,经常随着改朝换代而迁都。但是谁都知道,西游记中的地理环境,跟我们人世间这个地理环境并非是同一个,只是这个长安周边的环境,应该并无严重的差异。 但是后来,在阴间崔判官、朱太尉的带领下,走过地府地狱,却来到了渭水河上。往西北方向是泾河的上游,渭水河在长安的西、南。那说明一个问题,这个酆都地府够大的!我觉得这个在阴间的酆都,跟世俗间对应的重庆这个酆都,在不同空间层面上,它们的大小差异很大。正可谓袖里乾坤大,不可用人世间的尺寸,来度量另外时空的尺寸。 如果不注意到不同时空层面的东西,无法都用人世间的拓扑概念来对照的话,那么研究古代的神话传说,肯定会出现大谬误。古代神话传说,没有现在这种时空的概念,这种时空概念是自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才诞生的,在这之前,科学中连不同时空的概念都很怪异,以为就是牛顿时空那么简单。 东西方古代神话传说都有这个特质,很多层面的概念放在一起说,就好比把一个立方的空间都投影到一个平面上去。所想描述的东西是立体的,可是语言、概念却是一个层面上的、平面的。那么造成的结果就是,说的人可能自己清楚,但是听的人、记述文字的读者,看起来就参差斑驳、光怪陆离、甚至是觉得荒谬绝伦。 你就看这西游记,如果你有多层面时空的概念,看这小说就觉得一层一层的其实写得星罗棋布、章法严谨、清清楚楚。如果没有这种概念模型在脑袋里,那看这小说,也就是乱七八糟的、禁不住科学逻辑的推敲。 有一个事情,这太宗、秦琼、尉迟恭等人,一辈子征战厮杀,应该欠下无数的命债。尤其是作为武将的秦琼和尉迟恭,他俩简直就是依靠杀人讨生活的,应该整天有数不清的死鬼纠缠着他俩才比较符合逻辑。可是他俩却没遇到过鬼。并且在泾河龙王之前,太宗也是不信鬼的,因为根本就没见过嘛:“寡人十九岁领兵,南征北伐,东挡西除,苦历数载,更不曾见半点邪祟”。 为什么他们这么杀气重的人,没有变得邪戾乖张,也没有恶鬼缠身,并且他们俩走到哪儿,邪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因为他们这种开国的武将,并非一般的凡夫俗子,也不是一般的天神下凡,他们是天上的武灵下界。这种武灵,杀人如麻,杀的却是罪业大到应该死了,这些人没有死于横祸、仇杀、恶疾等等,被集中到一起,在战场上以战争这种形式,被秦琼这些专杀户给杀了。死亡的性质没变,变换了一下形式。他们这种人,有杀气也只是在要执行天意的时候才会出现杀气。杀人再多,也没有罪业,并且无损于他们的一身正气。 古代人喜欢选他们的形像做门神,一来是敬仰他们的忠义和正气,而来的确是有驱赶邪祟鬼魅的功效。只是他们可断然不会保护那些你应该还的欠账的,因为他们是正直无私的典范嘛。 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典故多了去了,太多的人物,多得后代人都没法儿记。但是这些门神形像的家伙们,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他们却深入了每一个普通民众的灵魂和血液。我们就是从还是小孩子时代,他们就深深的印入了我们的思想,他们的样貌正气凛然、又被刻画的和蔼可亲,他们的英烈故事,不管是识字还是不识字的人都耳熟能详。就这样,他们铸就了我们的文化生命,成了中华文明的一个特有印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