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回(5) 逻辑和推理的问题
小说认为唐三藏是不辨贤愚,也就是说他的判断水平严重不行。我认为小说早就通过他的话语,完整的透露了他的这个毛病,他不能辨别贤愚,可不是说他不分好坏。可是这个好坏的判断,就是需要水平了。为什么?
因为辨别好坏,就千真万确是个考验人的大能力了。因为世界构造的原因,好坏、善恶也不是单一层面的,是多层面的。因为多层面的原因,这分辨好坏善恶,也一样的需要多层面的判断、多层面的探究。可是你要是想多层面的探究,那你不就得具备多层面探究的能力才行啊?
当然,这是对修行人来说的。对于一般的人们来说,不可能人人都具备这么样深奥的能力的。那怎么办?别担心,有传统文明在呢。中国传统文明本身,就是多层面的判断衡量体系。
可是,唐三藏不也是熟悉传统文明的吗?他怎么就不行了?首先,当然是因为这是修行。其次,不好意思,您还记得三藏是怎么出名的么?他是靠辩论、是个辩论高手,辩论高手呢,就跟现在中国的解题高手是一样的,可以用于考试、可以用于比赛,可以博取名声、可以混口饭吃,可是,却没实用价值。
当然,如果你非要用于实际,用于指导做事情,也是可以的。只不过是,造成的结果是混乱的、最终还可能会害人害己。你们看中国现在给疯疯傻傻的搞得一塌糊涂,就知道它真的是害人不浅了。
唐僧和八戒这方面一样,这怪异的思维方式,指导着他俩一样的每每给自己下套,给自己人下套。三藏见到高山就觉得是恶地,可当遇到真的恶地反而认为是好地方、自投罗网去。三藏认为斋僧的就是好人中的好人,却不考究对方为何要斋僧。再说说猪八戒。他的搞笑情节,大多就这种思维方式的结果。
当初唐三藏要赶孙悟空走。孙悟空说:“师父又教我去?回去便也回去了,只是一件不相应。” 唐僧道:“你有甚么不相应处?”八戒一听,有一件不相应,就以为是有一件衣服孙悟空在惦记。八戒道:“师父,他要和你分行李哩。跟着你做了这几年和尚,不成空着手回去?你把那包袱里的甚么旧褊衫,破帽子,分两件与他罢。”
睡得稀里糊涂的猪八戒,被沙悟净喊醒了,看找不到师父,沙僧就埋怨老猪:“都是你这呆子化斋不来,必有妖精拿师父也。”老猪很有信心的笑着说,这里决然没有妖精,因为这是个看上去清雅的去处。
猪八戒和唐三藏,他们这种思维的方式,主要奇特在推理过程上、和因果顺序上。看问题只看表面,然后从表面往深层逆向推理,推理的依据不是从下往上的推、却是从上往下的推。结果,自然是、越推越低级、也越推越离谱。他俩的这种思维,其实,在我们身边,太普遍了,司空见惯。用一个简单的说法来描述,就是说车轱辘话、循环论证。用一个最常见的说法来举例,就是:为啥打你?肯定是因为你有错了;既然你有错,那当然要打你了。
修行人,无论如何,都要把这种怪异的思维方式给修掉的。这种思维,会导致你总是大头朝下的思维,总是得出低级的结论、指导你往下堕落的结论。尤其是,对于修行人来说,所有的矛盾都表现在表面,往深层追究的途径只有自己自身这一个路途,遇到问题、万万不可动用常人思维。只是,天底下,万万千千的修行人,都淤滞在了这里。“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人类现在所掌握的逻辑,是不讲层面的,但是讲因果。可是因果本身是微观和宏观的关系,也就是深层和浅层的关系。
其实呢,西方现在的逻辑学,也的确是个很好的学问、简单明了、极其实用,起码我本人非常欣赏,常常使用。但是就这么简洁实用的学问,到了中国这旮瘩,依然免不了扭曲、变形,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那就是中国人的很多观念是扭曲变形的。这废料一样的观念,在逻辑的设备上加工,无论设备如何精良,也只能加工出来跟废料一个档次的物品了。
《韩愈: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唐孙猪沙白,哥儿几个都是从天上被贬下来的,一落到底。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想要帮助太宗皇帝再整河山、重开天地,时间还来得及吗?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重重执著和观念如山阻挡,观念之雪迷濛,修行停滞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知道黄袍哥为啥盯着我了,毒瘴侵蚀,我修行不行了呗。
(第二十八回完)
本文由'天涯热帖网'整理,地址:http://www.tianya200.com/141329_54.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