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4) 神满不思睡
在灵敏的孙悟空的指使之下,这肉身沉重的唐三藏、怀着侥幸心理,接连跑了两个晚上的路,两天两夜没睡的他,一方面是困的要死,一方面是惊恐和恼怒交织,一方面是疲惫不堪。这方才度过这第二个逃跑之夜的他,马上摇桩打盹。孙悟空看见了,表示非常的难于理解。悟空说,师父您这不济!怎么你这出家人这般的辛苦莫名?你看我们哥儿几个这出家人,几天几夜不睡觉太轻松了。你比如我老孙,几千个夜晚不睡觉,也不懂什么是困倦,想当年,我在五行山下趴了将近二十万个日日夜夜,眼皮也眨巴了有超过十亿次,也没像您这样眼皮觉得抬不起来。八戒这沙僧听见了,都默默的点头表示赞同猴哥的论述。连那默默走路不吱声的白龙马,都摇头晃脑表示赞赏。
通过对比贬低了一番三藏师父之后,悟空又接着贬损三藏了:啊,老大,你就赶紧下马来吧,别让路过的人看见你这动摇西摆的可笑模样了,多丢人呐。来来来,咱们就躲到山坡下让您这呼呼大睡去。
孙悟空这番话,一方面他是不懂得人身之苦,一方面也是这里面的确有深意。这里面的深意,其实镇元大仙早就说出来了。
第一次逃跑,是孙悟空通过放瞌睡虫撂倒了清风明月二位小仙长。孙悟空的瞌睡虫,是以前他在天上当官的时候,跟天宫东门的增长天王划拳猜枚赢来的。小说没有说明他赢了几个瞌睡虫,可是只要他想用,往自家腰里一摸就能出来,似乎是要几个有几个。而且那瞌睡虫,也的确是灵物,孙悟空用指头一弹,那虫儿就精准的落在孙悟空想要它们落的地方了,而且马上发挥作用,让受众睡倒。
那大仙回来之后,就说了一句有深意的话:“成仙的人,神满再不思睡。”这句话的意思,在中国古籍中屡屡有所反映。而且,在小说中也多次提到了,孙悟空这家伙是从来不睡觉的。自从在菩提老祖那儿获得修仙的秘诀之后,他再也没有睡觉的事儿了。那么一般人睡觉是怎么回事呢?小说中也很明确的交待了:睡魔。
一般人睡觉,乃是因为有睡魔。并且,神仙如果着了睡魔,也会跟一般人一样的睡觉。而这个瞌睡虫呢,您就知道,它们就是睡魔,或者是睡魔的子裔。在古代,修道人很容易的就能达到神满不思睡的境界,甚至是一般人,如果天真完好,也很容易达到这种状态。比如中国传统的儒生们,因为孔子注重休息的技术,他们也很注重睡觉的姿态、呼吸等等。通过儒家经典中对孔子睡觉的侧面描述,修道人很容易就能猜出来,孔子可以说也在这种状态,或者是非常浅的睡眠状态。孔子学说中的主要提法,同时是修心和修身的手法,他这个修身,可不是比喻形容,是跟练武术、修道一样的改变身体。
后来的儒生们很傻,以为文人就只是玩文艺的,到了清代末年,有些极端的甚至以弱不禁风、整天脑门子上贴着治病膏药的病态为荣。而在历史上真正的文人,都是以文武双全为目标。为什么呢,因为文,本意就是纹理的意思、纹理就是脉路啊。真正的文人,是通晓天地间天机运转的脉路的,人身的脉路当然也不在话下。通了脉路的人、知晓别人脉路的人,自然而然的就会通晓武的真谛。
隐约想起来一个好笑的历史故事:历史上有个杀猪的屠夫,长得比超级低俗屠夫可还要粗糙、狰狞,他想要跟一帮子文人们谈谈理想、谈谈人生,那帮家伙就耻笑他。结果这屠夫哥就火了,啪的一下子就把杀猪刀扎在桌子上,要跟那帮家伙比拼文艺。结果?结果我不说,你也能想到。这哥们才是历史上的标准文人。这个故事的具体出处我现在想不起来,有知晓的朋友烦劳提示一下。
镇元大仙前后说的话,接起来才完整:“清风、明月,却也中用。常时节,日高三丈,腰也不伸;……好仙童啊!成仙的人,神满再不思睡,却怎么这般困倦?莫不是有人做弄了他也?快取水来。”通过镇元大仙的话,可以发现,这两个年龄最小的仙童,也是日常最为贪睡的家伙,经常是睡到日上三竿还在睡大觉。但是这一天,观门大开,地上干净,似乎是他们早起床了,但是他们又在呼呼大睡,大仙因此觉得他俩睡得不正常了。反常的地方就是需要警觉的地方,因此就猜到他俩是着了道儿。于是就施展法术解了他俩的睡魔。
在镇元大仙这里的弟子们,徒弟们的修为和境界,是跟年龄表现直接挂钩的,这个看起来好象是按资历升迁、论资排辈对不对?其实完全不是。这里的徒弟们,人人都是真身在修行。他们这里身体表现的年龄,就是道果之身的形貌,跟人世间的年龄完全不一样的。
修道者讲究尽快的脱离凡俗之身的限制,只要入了门,马上就解决这最现实的肉身限制问题。而佛门就完全不同,你看那唐三藏,一直修到了圆满前的最后一刻,还是完完全全的大俗人的表现。他吃了人参果之后,没有神满不思睡,也没有可以霞举飞升,就是简单的觉得爽了那么一阵子,很快感受上就恢复原样了。表现上,照样是无能的常人一个、照样是每天拖着沉重愚昧的肉身受苦受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