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6) 各有各的漏洞 话说大火烧了观音院,火一直烧到第二天上午九点钟左右,才收了火势。然后你看那一帮寺里的和尚,衣服都没得穿,回去寺里的断壁残垣,他们干什么去了?都去那灰内寻铜铁,拨腐炭,扑金银。哎呦我的个天呐,兄弟你是和尚唉,你应该去抢救佛经、清扫禅床、扶持佛像嘛。遭受重大损失之后,他们最上心的居然是金银财宝之类的,你说这叫什么和尚?他们简直跟钱庄一样。 是的,你或许还记得,那寺中老僧一出场,就穿金戴银、富贵逼人。他们这么有钱财宝贝、这么注重钱财物什,我觉得我们应该研究研究这个寺院的商业模式。 首先就是这个寺院的老板很富有,我就好奇,他们是靠什么方式获取那么多做工精良的袈裟、聚敛那么多价值连城的珠宝。你没法儿相信,跟北韩一样,就只有老方丈一人穿金戴银。应该是这个寺院中,起码按照等级来说,应该是依次富有的。不然一旦火灭之后,那些和尚为啥要到处找金银铜铁?肯定是寺庙中不少金银铜铁咯。这个寺院中,有大小二百多人,如果饮食、财物全部依靠布施,养活这么多和尚不太可能,他们很可能跟少林寺等寺庙一样,有寺产、除了可以自济,或许还有盈余用于贸易。但是除非他们这块地方有特殊的特产,依靠这些农作物做贸易,是不太可能发财的,毕竟人口基数挺大的了。 并且,你看这帮和尚,想谋取袈裟的时候,居然可以随时抄出家伙来:“我们想几个有力量的,拿了枪刀,打开禅堂,将他杀了,把尸首埋在后园……”你瞧瞧,他们有不错的武装,这个非同小可,一般的寺院是决不会拥有刀枪的,况且拥有刀枪,还得考虑习武操练什么的,俗话说,穷文富武,这个拥有武器装备的事情,还凸显了他们不是一般的富裕寺庙。 你看那应该吃斋行善的和尚,居然随口就说杀人、夺赃,你就知道,这杀人越货的勾当,对他们来说,似乎很正常、很合理。那要想使他们的杀人动机更合理、更顺理成章,那必须有一个前提,或许就是他们干这种事情——起码整天构思如何干这种事情——已经很熟练了。偶卖糕滴!一个寺庙居然以杀人为常,那跟土匪山贼有多少区别呢?当然,这只是他们恶劣的一方面,从对三藏的接待上来说,还算符合禅门规矩,也没有发现有饮酒吃肉的事情。从这两方面综合判断,那就是,这帮和尚染上杀人瘾好,应该是最近的事情,不是长期养成的习惯。 但是他们的确是开始了杀人越货的勾当了。这个事情,按照我的看法,很可能是那老和尚,在那个妖精的长期的革命熏陶之下,为了扩大财源、教导寺僧们学习刀枪棍棒、学习做无本万利的共产事业来的。我推测这就是他们的商业模式。到了他这一步,就算是不遇难死掉,迟早也要被官府缉拿砍头了。 那老和尚跟三藏说:“我弟子虚度一生,山门也不曾出去,诚所谓‘坐井观天’,樗朽之辈。”可是后来,那黑熊精下贴邀请这老和尚,被悟空遇见并变成了老和尚模样前去行骗,那熊瞎子一点也不奇怪的样子,你就知道,这自号“金池上人”的老和尚,端的是经常跟这黑熊精你来我往的,哪里会“虚度一生,山门也不曾出去”?你看这老和尚说瞎话张嘴就来、满嘴跑火车。 但是通过悟空的眼睛,他看到那黑熊精的窝窝,的确是个洞天之地:“这厮也是个脱垢离尘,知命的怪物。”看样子他还不是那种张嘴就知道吃人的低下的东西。并且你看他起初跟那白花蛇精开座谈会的时候,讳称自己的生日是“母难之日”,颇有人伦教养的风范嘛。并且那白花蛇变作一个秀才模样,很有可能是投其所好,投这黑大哥附庸风雅之偏好。而且当悟空变的金池老愚僧进入他家之后,你看那接待,文绉绉的、很有学问人的模样呢。 这黑熊精,跟那老僧的确是臭味相投,怎么说呢,他们一方面喜欢修道、向往修道,一方面又乱修一起、迷恋杀人越货的勾当。如此矛盾如此纠结如此凶蛮,怎么可能得正法呢? 在这一关,非但他们这些不得法的纠结,三藏、悟空其实也露了项了。那众僧们,搬柴运草,已围住禅堂放火。变作一直小蜜蜂作壁上观的悟空心里,真的想好好用棍子打他们一顿,打死拉倒。可是他改变以往的豪爽作风了,决定不打这帮和尚了。这可不是因为他起了多大的善心,而是想到了三藏的嘴巴、特别是三藏嘴巴里会念叨的紧箍咒。不管怎么说,这算是悟空开始懂得换位思考啦,开始学习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也算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藏呢,短板就是弱于分辨是非。他一觉醒来,发现寺庙失火,然后也明了了是那老方丈要谋害于他,然后那老僧一头撞死了,然后找不见袈裟了。这时候,悟空搜遍寺僧找不到袈裟。这时候,三藏不说帮忙想想办法、竟然迁怒于记得抓耳挠腮的自己人:徒弟孙悟空。他干什么?——三藏心中烦恼,懊恨行者不尽,却坐在上面念动那咒。行者扑的跌倒在地,抱着头,十分难禁。后面还是悟空觉得不对劲,就询问出来这老僧跟山中妖精有勾搭,判断乃是妖怪趁火打劫偷取了袈裟。悟空要去找妖怪,这时候,方才还要孙悟空死的三藏,却六神无主的一把扽住悟空的衣襟:“你去了时,我却何倚?” 三藏和行者长期的时时的互相不和,是很大的麻烦。并且后来八戒和沙僧加入团队之后,尤其是八戒,经常扮演掺沙子的角色,用他的低俗小算盘、勾引出来三藏深藏的低俗小算盘来,自己人跟自己人干架。这对于修行人来说,就是身体内各种特征的生灵不能和洽,经常由于人心掺入杂质和伪劣物质来,演化出一堆钢渣炉灰,让修行每每毁于一旦。
一些题外话 首先恭请有的朋友可不要妄称我是师,千万不敢的,咱没有资格为人师。 关于西游记、和中国古籍的解读,是我想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呈现给大家。我觉得,中国古典文化,内涵非常广大深奥,但是的确是学者们不知道他到底广大在哪里,百十年来,很多学者做了很多研究,可是这种研究是作为旁观者,解剖小白鼠的方式。中国古代文化,必须用亲身的经历才能研究,用自己的心灵和身体去研究。没人知道用身体去研究。 另外一方面,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跟修行修道有关的典籍,还有另外一种解读方式,这个解读方式就真的不说没人知道,说出来也没人知道,除非这样子一点一点的呈现出来。历史上关于修行、关于佛经、道德经,甚至关于儒学,所有直接写出来的,都不是直接给人看的。这个原因,导致了历史上玄学的一度盛行、也勾引出来了后来的所谓之哲学。在人世间谈论也好、研究也好,当然对人们都是有益的,只是并非根本。 这些深沉的文化,是写给那个另外的人学习的、他们在于另一个世界中,是这个世界是另外层面的存在,是多层中的一层。古代的时候,人们知道一个现象,如果说一个人,不是现在这种单一的一个人的概念,是一群人,或者说一族人,或者说一个国家,这个概念就是道德经中提到的那些概念的背后的理念。他们看待一个人,就是认为是一个国家,由国王主宰、有文武、有国民、有疆域、有天地。儒学修行,不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么?西游记中的修行团队,也同样是在呈现这个理念的。 你的那另外一个,你如果修行了,他如何看待修行的理论?就是这样子,就像我谈西游记一样的,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玄虚的东西,所有这边的你认为玄虚的那些理论和说法,都对应着真实的他们那边的东西。怎么对应?就是我费尽心机的、唯恐不够详细的谈论最近这两三回西游记所试图表达给读者的。菩萨的话、作者的诗,都是最好的对应实例。 如果终于能让你明白我说的了,那再看四书五经、佛经圣经、看待人和事物,我相信你一定有了完全不同的奇妙发现。这种透过表面现象去深研背后那一层一层的深层世界的方式,就是古代人最习以为常的“观象”,这种看待方式,所基于的正是这个分层的、互相关联、互相牵动的世界构造模型。这一层一层的天,每一层都是每一层的因与果,这是人类语言逻辑的起源,人类逻辑的根本,即为因果。 有朋友感兴趣西方的哲思逻辑,西方的一些科学逻辑,是西方语言逻辑的个例、子集。西方语言的逻辑是线性逻辑,平面逻辑。属于东方文明语言逻辑的个例和子集。东方文明的语言逻辑,建立在五行生克、阴阳、多层面时空构造的基础上。东方文化的逻辑是立体的、多层的、全息的。西方科学的另一些科学逻辑是什么?跟人类没关系,是外来的、异种逻辑,这种逻辑不能用自然语言表达、也不能用古典数学表达,说的就是化学的化合方程式、粒子物理这样的科学。这种东西,窃以为缺乏谈论价值。 人和人之间,也是一种互相给予的关系,这种给予,内在是一种能量的流通。别人在你绝望中帮了你一下,不等于是在你淤滞的身心中,注入了正面的能量,贯通了你的筋脉,虽然你看不到,但是一股光明、一股热流的感受,你可别说你没感觉,不然你激动啥、感动啥、流啥子小泪儿嘛?商品的功用,当然就是给予人一些方面的助益和满足的。比如食品给你的满足,肯定是正向的、让人在饥饿中感到幸福快乐的东西,吃饱饭是人需要的呀。如果你结合了世界的分层构造理论,那么人的需求自然的分为三类:人类同层面的,低于人类层面的,高于人类层面的。每个层面中,尤其是人类同层面中,还有个适度的问题。就这个纵横两向的模型,就足矣分析出来所有的商业模型之高下优劣了。商品的终端功能的优劣正负,还不是全部。还有制造商品方式的优劣正负、商品构成方式、商品构成原料的优劣正负,是一层更深一层的考校,每一往深里追究层,自然是一层时空的深究。商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自然也是一种能量的流动,里面可能有正的能量、也可能有负的能量。 用非常粗略的例子简单说,在咱们中国,比如目前最为不卫生的卫生行业。医药代表销售医药给医院,其中有对正当需求、欲望的满足:通过治病牟利、通过治病出名。但是你知道,医药代表通过不当的手段来满足邪恶的追求:给医生提供回扣、给医院提供吃喝嫖赌、医生骗病人付出高昂代价。药品的生产,可以用符合标准的方式生产、也可以用低劣的甚至虚假的方式生产;药品的构成,可以用安全的原料生产、也可以用无用的、有害的原料生产。总之,每一个层面中,都可以引入负能量,每一种负能量,都减弱着最终的功能。有的功能消减能直接感受,有的不能,但是后果一样严重。恶的商业行为,就是满足和扩大对方的不当需求,给自己、给对方灌注负能量、也就是邪气。 以上所说,鄙人皆深研多年,颇有心得。但这些题外话,仅此一回,不多谈了,限于表达能力,实在是难于几句话都说清楚,并且跟西游记也没啥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