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功败垂成
集中营遣送工作几乎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但这并不是魏因贝格上校的过失。魏氏是亲眼看到中共施用阴谋阻挠破坏的第一批美国军官之一,日军在这带地区刚刚投降后,中共的阴谋便开始;当全世界在欢悦庆祝时,共军的破坏更形变本加厉。日本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投降,共产党在当月便向自己的政府公然开战。
魏上校看惯了美国有效率的迅速方法。美国飞机从澳洲海面到巴厘把板间轰炸日军时,在运输工作中魏上校出力很大。
他认为他可以制定一个好计划在极短期间内遣送集中营人士;美国人已经完成许多艰巨的工作,这件事在他看来等于一件轻而易举的儿童游戏。
他费了几小时工夫拟定一项周密而详细的计划。他的计算是根据集中营的人数,和一列车能向北平输运的人和行李。
他计算著他能在一天之内用三列车把整个集中营人都撤走。他相信他能弄到这许多车辆,并且在需要时再多加些辆。我们很明晓此间的铁路情形,并预料到共产党的不合作,便
告诉他说,这倒不是一个需要多少车辆的问题,而是目前还有多少车辆的问题。但是魏 上校认为我们是悲观论者,在长期拘禁下,志气已经消沉了。除此,我们这些外国人住在行动迟缓的东方国家时间过久,难怪我们已经不了解迅速有效率的美国方法。魏上校的热心很快地就冷下去了,当他把纸上计划付诸施行时,他发现到不仅找不到三列车,连一列车的车辆也凑不齐。他获知这条路线是单轨线,需要多少次的搬闸和调车。他觉得事情不像开始想像的那样容易了。他并没有失望,还继续推动。集中营里的几位中国通和我共同与共产党将领商妥一项约定,如果我们能在十五天内撤离集中营时,他们便不加干扰。
以前魏上校是时刻紧张忙迫,我们曾劝他不必著急,现在由于情势的复杂,他开始随处小心,我们便看出我们无法在约定的十五天里腾空集中营。
我们现在却要劝他加紧推动了,因为他对共产党的认识不像我们那样清楚,他不太介意这十五天的限期,只是按部就班,慢慢耐心地审慎而行。 十五天过去了,我们只撤走两列车的人和行李,不到集中营全体的半数。共产党开始炸毁郊外的铁桥,使单线铁路无法通行。
到了一九四五年九月各方面证实共产党正在有计划地破坏政府财产,合作的允诺一直就是个骗局。对日战争现在已经结束了,他们不再偷偷摸摸。而开始公然活动。于是在公开战争中再加上宣传。他们拼命在宣传一项理想,自称中国共产党只是爱国的「土地改革者」,企图把中国人民从「贪污无能的政府」下拯救出来。对那些在欧洲及太平洋击
败法西斯国家后已经厌战的世界来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内战」乃是他们自己的事而与盟国军队无关。他们唯一的希望是回家过日子。这种自然而正当的情绪,便为共 产党宣传家所利用。他们在各处都有工作人员,发动出「我们想回家」的运动。
当我在一九四五年十月到了北平时,我惊骇地看到了这一切事项。集中营最后是经空运 撤走的,我离开得最晚,那时距日本投降已经两个月了。
行动重获自由是顶开心的事,我把北平作了我的传教中心,因为我的主教要求我住在北平照料各地来的难民,战时飘流在后方的人士,这时正有许多都取途北平回家。我没有时间享受这良辰美景,因为我每天从早忙到晚,工作完毕后还阅读新闻,推测时局的发展。
当时北平各方的推测,都集中于马歇尔来华的问题,马歇尔将于十二月来中国调处停战,以期使中国获致永久和平。这消息是魏德迈将军在上海宣布的,魏氏曾协助中国政府阻止住日本军的最后一次攻击。
我也像一般人似地,认为在美国调处下中国会获到和平。但是我一向怀疑共产党的诡计,我检讨最近的事实。九月,俄国人攫取了东北(违反了八月十四日的中苏友好条约),
并且与叛逆的中共政府成立联合阵线。十月,中共在芝罘挫抑了美国海军上将巴比。随后毛泽东和周恩来与蒋委员长的谈判破裂而离开重庆。十一月,巴比(当时正率领美国 船苹将国军运往东北)在与苏俄代表商谈并视察在俄国保护下掘壕备战的数千名共军后,便自营口撒出。巴比的军舰在葫芦岛遭到了共军的炮击,被追撤退。俄国人占领了旅顺和大连。渐渐地,我们听到了许多惊骇的事件和共军的拖延诡计,当国军跋涉北上到了东北时,发现已由俄国所装备的中共军队作有计划的占领。
十一月十一日蒋委员长夫妇抵达北平作十日视察。这是他们十年来首次回到这个可爱的古城,他们此次的凯旋回归,象徵著对日战争的胜利。饱尝八年沦陷痛苦的北平人民,欢悦若狂地在大街上列队欢迎,游行队伍直摆到他在东城所住的官邸。
几天后,他派信差给我送来一封书信,邀我到他的官邸。十七日,委员长秘书沈昌焕接我到官邸晋谒。
蒋委员长的官邸,是以前一位傀儡政府首长的住宅。日本投降后这位傀儡首长被捕,由政府接管为官舍。这所住宅并不华丽,在一条胡同里面。沈昌焕告诉我说,他们选择这
里给委员长作官邸,是因为这里环境幽静,容易保卫,起居工作都极舒适。 我们走到大门,卫兵雄纠纠地敬礼,领著我们穿过花园。十一时我们被导入内宅,正如沈先生所称,房屋舒适宽敞。委员长正在参加军事会议,留下话请我宽坐暂候。在等候
的时间,我和沈先生闲谈著话,彼此交换战时的经历,他告诉我在重庆时的情形。我告 诉他在河北省共产党占领下及两年半潍县集中营里的情形。不一会,一位副官走进。告诉我们会议已经结束,领我们穿过走廊。走进一个大客厅。从客厅可以俯视前面的花园
和胡同。
沈昌焕向我介绍委员长,他热烈地和我握手,拉过一把椅子请我就坐。我对他的客貌虽然早已熟习,但在第一次会面后,我又看到他许多在照片上所表示不出来的优点──坚强的意志,高度的和霭,性情朴质,毫无尖刻严峻表情,各方面都和他的生活配合得那样匀衬。他只穿著一套朴素的黄褐色粗布中山服。
茶立刻端上来。他告诉我他不喝茶,只喝白开水。和所有我到过的共产党司令部对比起 来,这客厅非常肃静,庄严而有秩序,充满传统的中国礼貌气氛;共军司令部里所弥漫的粗野和吵闹,在这里一丝也没有,共产党的将领,身旁总是站著卫兵,政治委员,和政治委员的卫兵。
委员长致谢我在战时为中国的服务。
「我已经从多少人口里听到你做的工作」,他说。「我并且特别感谢雷鸣远神父的工 作,」他继续说,面上显出深刻的表情「他为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而牺牲了生命。」我一时没有话讲,委员长他沉默起来,我开始想起那位人格崇高的老人,我的老师和朋友,
从我在比利时的童年时期起,一直在受他的感召。
我想和委员长讲一讲这件事,但我不用讲他就明白。
「我们在面前还有一段艰苦时间,」他说。「许多人认为这次的胜利已经带来真正和平。 我希望如此。」我和他的希望起了共鸣。
「但面前还有从大的障碍,」他继续说。「一个很大的障碍。」我们交换著彼此了解的 眼光。
「因为有这种障碍,复兴中国将是一件很艰钜的工作。你自然明白那项障碍是什么,」 委员长说的时候眼光向我注视。
「我晓得」我说。
「是的,复兴中国将是一件困难工作,因为我们须以某种方法来对抗克服那种障碍。复 兴中国时,我将需要所有人的合作及协助。」
委员长沉默了一下。我记得他说到「所有人」时是如何特别加重。我热诚地希望他所需要的事物能发生奇迹;我希望美国的力量和中国人的毅力及理想能够和即将开始的调处工作中的机敏睿智相配合起来。
在我们三十多分钟的谈话中间,委员长和我都不曾提到「共产党」或「共产主义」。我们实在不必如此,因为我晓得他所说的「障碍」一词的意义,他也晓得我知道。显然地
委员长认为在这时候和任何外国人或欧美人讨论共产党问题是不智之举;马歇尔正在取途来华商谈共产党和政府的合作,商谈的结果如何,委员长早有预见,但是只要美国认为还有希望时他便全力以赴。
他的谈话转到了雷鸣远神父。
「我曾说,我需要所有人的合作及协助。如果你能够请雷鸣远神父的所有朋友来帮助我,我一定非常感谢。」
他的意思自然也包括我在内。按中国的习惯,他只须提出年长人,其中便包括我和我的学生在内,因为一位年长人的目的就是大家的目的。雷神父是一位中国民族英雄,桃李遍国内,他在中国几乎住了四十年,旅行过全国各地,徒步,骑驴,坐肩轿及任何其他交通工具。每个角落的中国人对他无不交口称誉。他的学生和朋友不仅限于天主教内的
人士,许多基督新教徒和非教徒也对他爱慕有加。
我告诉委员长说,我准备竭力协助建设中国,并追随雷鸣远神父的精神──先做事,后讲话。
委员长笑著向我致谢。他又问我复兴中国之道应以何为当急之务。他以全副注意力来听 我讲话,我向前欠了欠身子,用最诚挚的态度说出我的意见。
「第一,需要大批的好出版物,书籍和杂志,使人们获到真实的消息」我说。关于这个 问题,我根据我从障碍的方面所得的经验,做了详细的解释。委员长侧耳细听并频频点
头。他问到我传播报导的方法,并对我的意见表示同意。
「我相信有两个途径须要取,」我说,「第一是对知识分子方面,第二是对农夫方面。农业方面须作进一步的改善,必须组织起来协助农民。」
蒋委员长老早就深信农民改革的需要,中国的农民一向墨守著祖先们数千百年来所用的农业方法。战前,他曾经推行过许多农业改进,但是共产党竟剽窃了所有的功绩。
我向他描述若于天主教徒在北平附近所经营的一个模范农场的情形,他非常感觉兴趣; 我说,我相信这个计划可以做农的模式。他说,他认为这是个极好的意见,特别是农民们可以亲眼看到天主教徒农场使用新农业方法的良好结果。
我解释著说:「这个模范农场是我们在安国所做试验的的改进。我们请来几位外国农场专家做顾问。使他们把化学肥料,改良新种子及若干其他改革教给当地农民,但是我们也遇到很大的阻力。」
蒋委员长笑著说:「中国人是特别讲究实践的,他们并不是顶保守。」
「那也是我所发现的情形,」我回答著说。「他们对我说:『你们的这些新主意倒是很 有意思。但是我们现在所用的农种方法最适于我们的谷物。如果我们试验新方法而失败时,我们便都要挨饿了。』」
委员长注意地听著,他对他本国人所做的这种现实性雾,点头表示默解。
「你怎样做呢?你怎样说服他们?」他问道。
「我租了一块地,把它划分成两等份。然后我们用新方法耕种这半块地,用旧方法耕种那半块地。我们第一次种玉蜀黍,一半种美国玉蜀黍,一半种中国玉蜀黍。结果美国玉蜀黍长得又高,收获量又多。农民们亲眼看到了,他们无需再争辩。」
「他们怎么呢?」委员长又问道。
「他们向我们要美国玉蜀黍种子,」我告诉他说。
「你们还用过其他谷物作示范吗?」
「是的,我们还种过棉花。河北省的夏季天气乾燥,我们可以种植极好的棉花。后来我们又在北平附近开凿水井,随后许多农民也都效法,因为他们看到用水井可以种稻田。」
在我们的谈话中,委员长对中国及中国人民的需要都有深刻的了解。他没表示出任何悲观情绪,坚信中国可以从农业社会发展成工业化的社会。
当我告别时他再说:「如果我们一致努力,如果我们能克服那项障碍,我们便可以完成每一件工作。我们不低估它的力量,不低估它的派系,这是最重要的事。」
但在北平各地,特别是知识分子,都不了解这项「障碍」。它的势力和力量,像一座冰山似的埋藏起三分之二,露在表面的一部份,乃是一个发光的虚体,任何危险的事物,
都可以藏在这光亮的表面里。正在这个期间,司特朗(Stroug)约我吃饭,司特朗是美国传教会的教士,和我们在集中营里一齐住过六个月,后来便被遣送回国。战争结束后,他再回到中国。在集中营的时候,我们曾谈过中国共产党的情形,他晓得我和中共有长期相处的经验。
当他通电话约我吃饭的时候,他说他有一位作新闻记者的姑母已经来到中国,将在教会里耽搁几天。
「神父,你很了解共党主义。我想你一定高兴和我姑母谈一谈。也许你看过她的书。」 他说。
我问她的名字,他告诉我她也姓司特朗。「他发表作品时用自己的名字,安娜、露易、司特朗。」
实际上我并没听到过这位作家,但是我极愿和一位美国作家会面,于是接受了司特朗的邀请。他告诉我他还约了几位美国在北平的官员,他想这一定是个很有趣的晚会。
当我抵达教会后,司特朗告诉我,一位接受邀请的官员蒂贝尔曼准将不能出席,已经派副官来致歉。
「因为有些事件发生」,司特朗说。
共产党把美国陆战队包围在北平天津之间。出席的美国人士都愤愤不平,当马歇尔使团在北平进行和谈时,共产党竟会允许这类事件发生。
司特朗小姐是位贵宾,在照例的寒暄后,一位上校问她何以要来中国。因为那时美国几 乎还不准来中国旅行,美国和太平洋地区间的旅行还在军事监视之下,只有那些提出证
明有紧急正当事务要处理的人士,才能领到护照。
上校的这句话,是为了表示他对一位妇女的关心,他认为这个地方和文化对她完全是陌生的,司特朗小姐告诉他说:「中国是她的旧游地。她曾来中国若干次,曾写过几本书
籍。她这次来的目的,是要写另一本书。
「我讨厌在美国所听到的一切事。」她一边说著,一边用刀子狠命地切肉。「美国人都认为是蒋介石打败了日本,但是有识见的人士都晓得是共产党。」
「共产党怎么样?」军调部的唐凯特上校问道。
司特朗小姐抬起头来向唐凯特恶恨恨地看了一眼。
「我说是共产党打胜的这场仗,」她强调说,一面滔滔不绝地叙述这「土地改革者」的 「光荣」剽窃功绩。
「我的书可以证明是共产党打败日本,」她兴高采烈的说。「我正准备到延安去搜集材 料。」
唐凯特上校转向我问道。
「雷震远神父,我晓得你和中国共产党处过很长的时间。你同意司特朗小姐的意见 吗?」
我迟疑了一下,因为我一发表意见又会引出一套共产党宣传,同时我也不愿使我的东道 主为难,我晓得他不是这样主张,但他是她的侄子。唐凯特上校又问我说:「神父,你
和共产党在一起住了多少年?是不是五年?」
「六年,从一九三七年起,到一九四三年被日本人逮捕止,一共六年。」我答道。
唐凯特上校有极动人的风采,仪表堂堂,使人敬佩。他转向司特朗小姐微笑说:「神父和共产党相处六年。也许他知道的情形比我们更多,是不是?我们昕知道的,毕竟只是根据报纸或道听涂说。」
唐凯特上校的话一些也不错,知识分子的消息来源时常是共产党的有效宣传。
但是司特朗小姐却坚持说是中共打胜的那场仗,于是我必须提出答覆。
「我到中国已经十五年了,整个战时我都住在中共控制地区。司特朗小姐,我所看到的,恰好和你所说的相反。我可以举出证明。」
唐上校请我说下去,司特朗表示默许,于是我尽量告诉她说,她的见解是完全错误。我讲完以后,另一位上校转向她说:「司特朗小姐,你看神父举出如何多的事实。你在写书之前必须先观察全盘。事实并不像你想的那样简单。」
我看出她对我的话是全不相信,并且有些怒意。餐后,她和所有其他客人握手,只是冷淡地把我置于不顾。
司特朗小姐后来离开北平,搭美国军机赴延安,后来我几乎把她完全忘掉,直到我回美 国后才又听见她名字。当我研究共产党在战后影响美国舆论的方法时,我看到一九四九年九且二十六日加里福尼亚参议员诺兰在参院的演说。诺兰在一篇检讨美国对华政策的
文件中,并且提出一封书信,上面印有「纽约共产党」名衔,日期是一九四九年三月一 日。这封信是写给「各支部及各同志」的,并附有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日在纽约所举行 的对华联合阵线行动大会的对华行动计划。其中立即推行的一项步骤「是推销司特朗小姐的明日中国。中国纸皮六角五分,布皮二元。团体订购五册以上者七五折。」
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指称,该书于一九四八年由民主远东政策委员会在纽约印行,美国检 察长克拉克于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七日致忠贞调查部的函件中,曾称该委员会是一个共
产党「阵线」团体。非美活动加里福尼亚委员会在它的一九四八年报告第一百九十八页 中称,「对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路线转移,共产党阵线开始对政府的对华政策施用压力,以契合苏联扩张的途径。民主远东政策委员会便是该项行动中的一个「新阵线」。
在那热狂的期间内,北平、南京及上海各地所写的许多书籍,都是挑拨情绪和宣传的作 品,共产党根据苏联指示以图控制中国的实况,完全被掩饰起来。只有几个有识见的作
家和学者能洞悉此点,但是他们揭穿共产党阴谋的努力却受到障碍。当时共产党情报局 的主要工作,是使关于中国的亲共作品广大发行阅读,对任何批抨中国共产党,或指出 中共与莫斯科结合,或揭露共产党在中国的真正性质的报导,都予以嘲笑,对作者加以
诽谤,对作品斥为「法西斯」及「反动」。共产党的标榜手段,在推销书籍上异常有效 ,同时也能有效地污蔑那些有正义感而报导正确的作家的作品。
一九四五年胜利后的四个月间,决定了亚洲的途径。正像大戈壁沙漠里遮天蔽日的风沙, 阴谋和混乱,欺骗和诡计,一层层罩在获来不易的胜利上面,而使胜利的光彩黯然失色。
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