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舆论论香港

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共有五十三篇关于中国时局的报导,其中有十八篇涉及香港。这里主要摘录引起高层重视的有关文章。

二十三日,西德《世界报》发表"北京当前的方针将使香港投资气氛变化"的文章。文章称:"北京宣布戒严令已引起香港,尤其是工商界的焦虑不安。香港股市对人民共和国事态发展做出了最为敏感的反应,工商界对香港经济前景明显丧失信心.""香港最大的忧虑是中国保守势力可能在今后的政策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观察家估计,如果总理李鹏继续占上风,他将更加强化推行中国政府业已实行的压缩工业生产和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这将严重影响同香港的贸易。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香港就会陷入困难时期,外国资本的流入就会受到影响。""中国政治危机己动摇香港居民对北京的信赖。目前,离开香港的人数可能增加。仅去年一年离开香港的居民,已达四万人,以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居多。""人们以极大的兴趣获悉,泰盛发展有限公司已宣布将其公司迁至百慕大。工商界认为,这一措施表明该公司已经对香港的未来失去信心。该公司的董事长说,、只有共产党人做出一九九七年后仍保持公平竞争的担保,我才愿意留在香港。如果今朝资本自由流入受阻,明朝香港就会变成一个死港"。香港最有威望历史最为悠久的马西森贸易公司"九八四年撤离香港移至百慕大是引起轰动的开端,并招致香港出现恐惧浪潮。目前,撤离香港的举动已司空见惯。仅今年撤离的企业就有十五家其中包括怡南实业有限公司这类的知名度很高的公司。分析家指出"香港的所有较大企业都在香港以外有足够存款,它们都进行了双保险。我们所能做的是用在香港拥有的资金继续投资。"

二十四日《亚洲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香港正失去对邓的信心"的文章,文章说:"当北京五年前谈判收复这个英国殖民地时,邓小平作出了大量的保证,保证香港在拟议中的一九九七年回归后享有政治和经济自由以平自心本地居民的不安情绪。""北京试图镇压这个国家全国范围的学生抗议活动,这大大损害了香港的信心,以及公众对这个地方的前途已经动摇的信心。这是幻想的破灭。""香港用多种方式表示了它的沮丧。公众的沮丧情绪源出于他们认识到,北京虽然在经济问题"不再僵硬地坚持社会主义方针,但在政治改革上却只不过是口头谈谈而已。这对一九九七年之后的香港是个很不好的兆头,因为香港居民所珍视的不仅仅是它的资本主义的方式,而且还珍视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等自由权利。对于所有这一切,邓都作了保证。但是,鉴于他试图以武力镇压中国学生和平的抗议活动,他的保证听起来已不再那么真诚。""对公众信心的这种打击,已经使这个地方一九九七年以后宪法的起草工作蒙受损失。在星期一,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宣布它的工作已经暂时停止。这些领袖指出,中国的动乱已大大损害香港人对基本法的信心,并且说,这个委员会暂时不能履行其职责。"

二十四日《商业日报》发表题目为"中国的混乱损害了同香港的关系"的文章。文章说,"商人们二十三日说,中国出现的瘫痪已经使来自香港的投资放慢,并且可能继续打乱经济。"长期同大陆打交道的商人沃尔特.苏克说,"不管目前这场动乱的结果如何,香港同中国的贸易将受到严重影响。"他认为,这种影响将持续两三年。甚至连中国支持的企业在局势明朗以前也不再进一步在香港投资了。日本野村证券公司所属的野村国际公司研究公司的陈国凯(音译)说,出现这种犹豫"是很自然的。不仅日本银行,任何国家的银行在贷款给中国时都要三思,因为现在在中国投资要冒很大的风险"。陈先生认为,经过几星期的动乱以后,国际实业界的信心已大大下降,它们担心十年来为打开局面所作的努力"已濒临破产。这是令人极其不安的"。香港和外国实业界对于北京作出的保证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信的,他们心中无数。北京曾保证在收回香港这个无拘束的资本主义自由堡垒之后将采取不干涉的态度。香港总督卫奕信说,解决这个问题所采取的方法"将影响这里的人民对中国的看法"。

————————————————————————————————
禁书就上禁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