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日下午,万里启程开始对加拿大、美国进行为期二十一天的访问。上午,万里打电话向赵紫阳道别,万里请示赵紫阳,二但次访问的路线和日程已与双方商定,有没有压缩行程的必要?赵紫阳表示,确定的就没有必要更改,并祝万里美加之行成功。令双方谁也没有意想到的是,万里和赵紫阳的这一电话道别,竟是赵紫阳在政治舞台与万里的最后一次道别。万里再见赵紫阳,已经是四中全会声讨赵紫阳的时候了。
根据政治局会议作出的决定,十一日至十三日,胡启立、高杏文、阎明复连同当时的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王忍之,分别走访了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和中国青年报社。由于一千零三十一名新闻记者的请愿书是由中国青年报的两位记者递交的。所以,十一日上午,胡启立亲自走访中国青年报社,并与该报记者进行了对话。十三日上午,胡启立与阎明复一起在统战部应邀听取了北京新闻理论界一些专家和新闻记者的意见。下午,胡启立、高杏文、阎明复等与北京十五家新闻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座谈。
综述这三天胡启立等人与首都新闻界的座谈对话,效果是明显的。与会者特别就这一时期学生游行示威等情况和新闻报导问题发表了各自看法,并对民主法制建设和新闻改革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与会者的共同观点是:
一,大学生参加学潮的主要动机是忧国忧民。从这次学潮不难看出,大学生极端地为民族前途担忧,也为共产党的前途担忧,他们坚持改革,但由于他们的一吆特点所决定,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单纯而偏激。在当前这种形势下,尤其不应忽视大学生们在学潮中提出的一些有益的、合理的、切合实际的要求,千万不要再直接或间接地激起大学生的失落、挫折乃至愤懑的情绪,中央应尽快与学生对话。
二,一定要注意发挥新闻媒介的安全阀效应。一个国家如果缺乏适当的供人民群众发表意见和渲泄不满的渠道,就象一只煤气罐,不爆炸则已,一爆炸非常可怕。新闻媒介可以较好地起到减压、渲泄的作用。西方国家很重视新闻媒介,而我们的新闻媒介则缺乏渲泄不满的机制,所以不闹事则罢,一闹事就是全国性的。因此,一定要增加新闻报导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重大事情让人民知道。
三,对学潮的处理不宜采用强制性措施。四二六社论是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的具体体现,它在一定程度增强了大学生的逆反和抵制心理,扩大了学潮的规模。疏导工作在这次的学潮对策中还没有真正发挥主导作用。事实证明,单纯的强制性措施解决不了这次学潮。要致力于引导、消化、分散和削弱导致学潮的各项原因,使大学生的不满得到缓解。
四,建议《新闻法》(草案)在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前先公开发表,给全国新闻工作者一个发表意见的机会。改革目前所有报纸杂志全都由国家包下来的体制,实行分级管理。*,党报,如新华社三人民日报》,各省党的机关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仍实行国家直接任命干部干部和财政全包政策;?,比较重要的专业性报纸,如《商技日报》、《光明日报》等,主要干部由上边任命,经费由国家负担一部份,其余由报社自负盈亏;地方小报或零杂小报,原则政府不管。干部任免由董事会决定,完全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要严格接受新闻出版法及各种法律法令的约束。
在这几天座谈对话中,胡质且、高杏文都传达了赵紫阳关于新闻改革的谈话精神。在与首都新闻界负责人会谈时,胡觉且特别指出,紫阳同志强调,新闻改革既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面对国内人、心所向,面对国际进步潮流,我们要因势利导。新闻报导要真正做到:客观、全面、真实、及时,这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部份。新闻报导一定要说真话,千万不能制造假新闻,不能隐瞒事实。要使之真正成为党的喉舌、人民的喉舌,要让老百姓相信。
三天的座谈对话,胡启立、高杏文、阎明复等都坦率地谈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但总的是听多于谈,座谈对话的气氛活跃、轻松。他们三人的主要观点是:
胡启立:新闻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份,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对待新闻改革,我们的态度一定要坚决,步子定要稳妥。要在民主与法制的轨道上解决问题。
兰杏文:对于这次学潮的报导,最近几天来报导开始多些了。这对我们下步的新闻改革是有好处的。我同意大家要求尽快进行新闻改革的意见,不能再几十年一贯制,老面孔了。要从领导方法、思想观念、管理体制和传播方式上对新闻体制进行更新和改进。我们正在起草新闻法。当然,新闻法的制定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来进行,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前,还要展开广泛的民主讨论,欢迎大家就新闻法的制定提出更多积极有效的建议。
阎明复:很有必要在当前对我国的新闻工作进行一番认真的回顾和总结,要进一步增强新闻舆论的公开化、透明度,充份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和促进作用,真正做到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的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让人民讨论。
胡启立、兰杏文都再次重申:而面的事由报社自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