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二十五日十八时安全部呈中南海的报告:
今天,由全国学联、北京市学联组织的与清华大学学生代表对话,由于清华学生组织代表负约未能实现。
二十四日上午八时半,清华大学所谓的“和平请愿组织委员会”两名成员,找到校领导提出与国务院负责同志对话,学校领导向李铁映同志反映了这一情况。
二十五日上午,学校领导向那两个学生转达了有关领导愿与学生对话的意见,并内定了十五名代表,其中校学生会五人,研究生会代表五人,“和平请愿组织委员会”代表五人,与学生代表签了约。领导方面将由刘忠德(国务院副秘书长)、何东昌(国家教委副主任)、汪家铎(北京市委副书记)、(陆宇澄一北京市副市长)、袁立本(北京市委常委、秘书长)出面对话。
上午十时半,“和平请愿组织委员会”两名成员又向学校领导提出三点要求:1,对话不仅要有清华大学学生代表,还要有“北京学生联合行动委员会”代表,即外校学生参加。要有记者参加。2,对话方式要协商。3,意见陈述后就复课。校领导没有同意这种中途变卦的做法。而后,“和平请愿组织委员会”两名成员表示以个人名义参加对话,但遭到其它成员反对。
按照双方约定的时间,下午二时,刘忠德、何东昌、汪家铎等来到对话现场---北京市委大楼二楼会议室准备对话。可是直至下午四时三十分,学生代表仍没有露面。对话的领导一方多次与学生代表电话联系,十名学生会、研究生会代表遵守签约,二时前就等候在校门口,可是“和平请愿组织委员会”的学生代表却一会儿说要选举代表,一会儿又说要有“北京学生联合行动委员会”的代表参加,致使对话告吹。
据分析,“和平请愿组织委员会”之所以不愿派代表对话,一是反映学生内部有分歧,意见不统丁,二是缺乏对话的足够思想准备;三是可能有幕后操纵者出了新主意;四是有些学生担心仅清华大学代表出席对话,有“出卖学运”之嫌。
四月二十六日,《人民日报》特地就此事件在第一版发表新华社报导。清华学生普遍对此意见很大,认为“这一报导的意图是想在学生中制造分裂。反映的情况不客观,不全面”